1. 拓展已知的方法是对已知提出问题,即对“我”已经知晓、确认、不容怀疑的事物再次提出疑问。
2. 我们并不习惯于主动、积极地提问。不主动、积极地向细小的事物提问,向庞大的事物提问,向近在咫尺的事物提问。不主动、积极地向历史提问,向未来提问,向 此刻提问。不主动、积极地向自己提问,向逝者提问,向生者提问,向神灵提问。我们不曾问为什么没有提更多的问题,也不曾问为什么没有问为什么。
3.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足够多的答案,若是恰巧不知道的话,答案也会自己漂移至眼前。可到底我们知道什么呢?我们不过是被严严实实地呵护在由自己大脑所筑就的恒 温育婴箱里,被各种花花绿绿的卡通色块所包围着。我们满足于假装自己什么都知道的状态,拒绝提问是维护这种假象的必要条件。如果我提问了,哪怕是孤身一人 时向自己提问了,不也暴露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吗?我如何允许自己裸身在这种不可辩驳的无知的事实之下?我如何允许让自己的生活敞开在一个不知何时可以 关闭的谜团之中?我如何允许向任何可能的其他人暴露自己的软肋?我如何不会用不提问的方式来避免这种种尴尬?
4. 此刻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为一种应有的礼节,当我发现别人某一方面的无知时,我不应该立刻指出来。同理,我也很少遇到别人指出我无知的情形。指出别人的无知会被理解为一种攻击, 被别人指出无知会被感知为一种伤害。那么只有当我确实要发起攻击时,我才会向别人提问,比如在辩论场上,也比如在真实的争吵中。所以,羞辱人的最好方式是 向对方提出他声称可以回答实际上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便再激烈的辱骂也都会得到同等或者成倍的还击,但唯有提问的炮弹必须以无可辩驳的回答来还击,这可就难 办多了。当然,重型武器只会被偶尔使用。
6. “假装并非无知”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成了普遍的规则,即假装成了一种规范。更进一步,它不再是刻意的,而是一种“自然流露”,是自动自发的,是进入潜意识里的一种状态。
7. “假装并非无知”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当我们获知一个事实时,会夸大这个事实的效用,以单一的事实来代替更多的事实。假设你在餐馆A点了三个菜,结果发现这 三个菜都不好吃,你会不会认为餐馆A的所有菜都不好吃?显然,我们倾向于得出这个判断,尽管这个判断缺乏依据。如果当时你环顾四周,并仔细偷听的话,也许 你能听到其他饭桌上的食客对其他菜的评价,你也许能听到不止一个人对某些菜赞赏有加。你认为眼前的三道菜不好吃的事实并不比其他人的评价更加真实和更有代 表性。但是,你总是会极力夸大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件的权重,并用这些孤立的事件为更多的事件作出归纳。
于是,你很“容易”就能得到 一个判断,得到许许多多个判断,随即,构成了无数个自以为是的“已知”。在第一次就餐之后,你就再也不会问餐馆A的菜好不好吃之类的问题,因为你已经作出 了结论,构想了答案,甚至在问题提出之前。同理,你也不会问餐馆B的菜好不好吃,餐馆C的菜好不好吃。你不会问更多更多实则还并没有一丁半点答案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用极为有限的信息作出惊人的预判,从而对提问作出有效的预防。
8. “假装并非无知”的另一个表现是,你用对事实的归纳来代替对事实的解释。当一卡车的水果掉落到地上,大家一哄而上争抢之时,你会说这是“从众效应”;当你 喜欢上了戴头巾,然后看到街上不少戴头巾的人时,你说你知道这是“孕妇效应”;如果小区的一个角落开始堆了一些垃圾,之后在此处倾倒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 你说这就是“破窗效应”。你的说法都没错,并且你以为你看懂了这些现象。但实际上,你并没有懂,你只是指认出了一组事件的标签,知道如何用一个名词来指代 一类现象罢了,你并没有真的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你无法回答为什么会有“从众效应”,它是如何、何以发生的,为什么会有“孕妇效应”,它是如何、何以发生 的,为什么会有“破窗效应”,它是如何、何以发生的。
但有趣的是,当你祭起“XX效应”这类“专业”概念之后,就如同手持了“我晓得了”的护身符,就如同游击队变身正规军,你便不再发问了。你好似没有了疑惑,或者,你真的相信自己没有疑惑,你满足于这种因没有深究而自得其乐的状态。
9. “假装并非无知”的还有一个表现是,你用对事实的解释来替代行动的方案。如果你精通人体解剖学,你就善于格斗了吗?如果你能对乒乓球的球体运动轨迹精确建 模,你就会成为乒乓球高手了吗?当然,对现象做出解释,了解一件事情 的产生、发展和结果,的确很有价值,但是从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了解还远远不够。因为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实践方案往往不是理论的简单推导。我们不能 只满足于“哦,原来是这样”,我们还应努力说出“哦,这就好办了”。
10. “假装并非无知”的其他表现还包括:我们采用某种固定的方式给事物进行分类,以替代多元化的分类;我们用某一种单一模式的理论对事物作出解释,以替代其他 更多可能的解释;我们把最容易找到的行动方案当成最佳行动方案;我们把在特殊情境下适用并获得成功的行动方案类推到不适用的情境中;我们只是对情形的变化 作出事后应对,却不预先构思可重复稳定使用的策略……
11. 提问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思考的导火线。正如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不经审思的提问也了无价值。后一种提问很容易陷入某些惯性所构成的限制之中,我以三个概念名之:
a)被动式提问:惟碰壁、失利、失落、懊悔、苦痛时才提出问题,此时已往往错过了改变情势的最佳时机(当然也不是不可改变),若能在受挫之前就对某些征兆进行预防性提问,则很可能避免失利的发生。
b)评价式提问:由提问来引出判词,”我是一个聪明人吗“,”这个活动举办得成功吗“,其结果只是引入一个又一个标签,标签只负责把事物过度简化,提问者无法被这类问题启发而进入更深、更广、更精微的思考。
c)确证式提问:提问只为说服和强化既有观点,为证实偏见服务。知乎上曾有人提问“随身带纸巾的男人,算娘炮还是斯文?”, 引来一个五千多票的仅两个字的答案:”鼻炎“(@dizzarz)。封闭更多的可能选项,是提问大忌,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恰恰热衷于提这类问题。
12. 改变“被动式提问”的方法是每天都为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一个,或者一百个;改变“评价式提问”的方法是更多地思考从当前事件中获得何种启发,以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而不是评价者的心态来面对;改变确证式提问的方法是问:“嗯,是不错,可是其他的呢?”
13. 基于第4节所提出的问题,你的新问题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重要的是提出”基础架构“式的问题,例如”怎样学习才有效率“,”学习历史的价值在哪里“,”技术的演进如何影响人的观念“。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
a)成为一个母问题,孵化更多的具体性问题诞生;
b)不易被完整解答,从而为长期的学习和思考穿针引线。
15. 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配对辨析“的方式,即将两个近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辨析,以启发出更具深度的思考,例如下面的问题:
- 今天的你和一年前的你有什么不同?
- 今天的你和前一天的你有什么不同?
- 两本同名且广泛使用的教材有什么不一样?
- 同样一部电影,看第一遍和第二遍应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 粉丝数和影响力有什么区别?
16. 在问题中引入“最”字,往往意味着在一个较大的范畴中挑选出极值,用强行PK模式克服思维的惰性,例如:
- 在你的职业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什么?
- 当前阻碍你前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 最近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 你最崇敬和想效仿的一个人是谁?
- 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你学过的最有用的一门课程是什么?
17. 也可以用“奇迹假设”来提问, 设想一种奇迹,考虑奇迹发生时的场景,思绪被拉得很远,于是你开始思考之前从没思考过的问题,如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例如有知友@老地方的星空问“永生是否是一种酷刑”,就能引出很多有价值的人生思考。我们还可以问:
- 如果做任何事都可以免于惩罚,那么什么事还是你一定不会做的?
- 如果你已拥有巨额的财富,你仍特别乐意从事的工作是什么?
- 如果人类历史中的某一位人物得以在现时代起死回生,并与你成为好友,你最希望这个人是谁?
- 如果你现在遇到的最麻烦棘手的事情在第二天突然消失,你马上会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 如果你拥有向全世界演讲的5分钟,所有人都会认真听到,你会在这5分钟里说些什么?
18. 你最渴望发生的一个奇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在提问中引入”矛盾“会使回答变得艰难,因为我们惯习于既有的单一看待事物的思路。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可能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们各自所持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而如果采用矛盾式提问,则意味着你能将自己同时置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中进行思考。例如:
- 为了搭救一个濒临饿死的孩子而偷东西是错误的吗?
- 什么事情是你牢牢抓住却应该放手的?
- 什么事情是很有价值却没有人去做的?
- 你知道哪些少有人认同但却重要的事实?(出自Peter Thiel)
- 什么事情完成地越快、效果就越好?
20. 还可以采用”压缩法“来提问,这会促使你思考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把最精华的部分提取出来,例如:
- 如何用一句话来总结你最近一年的经历?
- 如何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现实状况和理想目标的差距?
- 如果你要在一张A4纸上写出你所知的所有重要的知识,你会写什么?
- 在人际交往中,最简单而有效的原则是什么?
- 你熟知的某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21. ”数量估计“式的提问可以迫使我们把模糊、笼统的思考变得精确一些,虽然数量估计的结果仍然可能是不准确的,但是朝向定量化的过程本身就很有价值。例如, 对于网络或智能设备的过度使用,如果笼统地说”我上网上得太多了“,感触并不深,但如果你问自己”每天在网上花去多少小时“,并切实进行记录、统计然后回 答,那么就会感受到确实过度了,个人的时间使用并不合理。类似的例子还有:
- 你平均每天打开手机的次数是多少?
- 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陪伴你的家人?
- 你平均每周有多少次开怀大笑?
- 你平均每周有多少次感觉愤怒?
-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你理解了大约百分之几?
- 在做哪些事时,你的兴奋程度能在8分以上,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
22. 我们还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本身进行提问,这些就属于”元认知“问题。元认知问题促使我们自我反思,检视和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角度和策略,例如:
- 我之前的思考中有没有什么盲点?
- 我怎么才能发现我不知道的东西?
- 我如何让我的思考更加全面?
- 当前的这件事情我做到了哪一步?前面还有哪几步?
- 我怎样在与他人交流时把观点表达得更清楚?
- 怎样提高我目前行动的创造性?
- 怎样让交流更有效率?
23. 改变一件事情发生的自然速率,把进程放慢,把其中每一个小的步骤都分解出来,慢慢进行审视,就是”慢镜头“提问。生活中我们对太多的事情习以为常以至漫不 经心,于是就失去了提问的能力。如果我们想象用慢镜头来回顾这些事情,就会发现原本忽然的很多重要的细节。例如,回顾最近的一次与其他人的争吵,细想一 下,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是怎样的,一开始是因什么样的由头而起,又在哪个点上产生观点的冲突,又由于什么样的语句的使用而表露出攻击性,在闻到火药味以后 又为什么选择针锋相对而不是避开锋芒,最后局面又是如何失控,情绪如何完全压倒理性……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以后,你就会发现,以后遇到类似情形,只要阻断其中某一个环节,就能避免坏结果的发生。
24. ”王国假设“是一种有趣的问法,顾名思义,就是假想有这样一个王国,它拥有一条特殊而简单的规则,于是在这个王国里,所有事情都会因这个规则而改变。在这 种奇妙的设定之下,现实中某些被掩蔽或忽视的事实可能会突然浮现出来。《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就是王国假设,出版于1884年的科幻小说《平面国》 (Flatland)描述的二维国度也是王国假设。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王国式提问:
- 如果有一个王国,任何人在交谈时,句首都必须加一个”亲爱的“,这个王国会变得更加和睦吗?
- 如果有一个王国,其财富完全按照操作工程车的技能而分配,这个王国的教育体系会是怎样的?
- 如果有一个王国,所有人全都居住在树上,并且无法接触地面,那么会有哪些体育职业联赛出现?
25. 为了进行深入的探究,”连环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最著名的连环提问方法是”5Why“法,就是连问五个为什么,以挖掘出行为深处的动机,通常句式为:为什么A?因为B。 为什么B?因为C。为什么C?因为D。为什么D?因为E。为什么E?因为F。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连环提问方式,即采用其他的递进项来提问。例如:
- 你期望一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三年后呢?五年后呢?十年后呢?
- 如果我要为这篇著名的小说写一篇短评,该怎么写?如果要写一篇长文,该怎么写?如果要为此写一本书,该怎么写?
-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张三(某个你较熟悉的牛人)来处理,他会怎么做?如果李四(另一个你较熟悉的牛人)会怎么做?如果王五(同前)会怎么做?
26. 为什么要在段落前使用数字序号?它的好处有哪些?
0
推荐